生态修复 | 矿坑重生,大地疤痕变靓丽风景 二维码
186
发表时间:2023-11-02 17:01 废弃矿区,特别的城市禁区 由于我国矿产开发长期处于无序状态,加之加工技术总体比较落后,且矿山企业普遍重资源开发、轻环境保护,重经济效益、轻生态效益。因此,矿山开发不仅带来了生态环境问题,还严重影响了以矿产为主导产业的城市发展。如何对矿山进行生态恢复,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。 如果你对废弃矿坑多一份关注,就会发现它们竟然是一个如此庞大的家族。 我国是世界第三大矿业大国,据近年来的统计数字显示,全国拥有大小矿山约15万多座,占用土地达数百万公顷。就其和城市的关系来说,单一型的矿业城镇就有200座左右,非单一型的则为数更多。这些城市中,有七八成已进入成熟期或衰退期。岁月流逝,因资源枯竭而被废弃的矿坑也越来越多。 废弃矿区往往有诸多疑难杂症:采矿场、排土场、尾矿场、采空区规模庞大;除粉尘、涌水、滑坡、泥石流外,还有土壤板结、重金属污染和水源污染等。这样的“问题生境”不仅不适宜人居,也是耕种和绿化的禁区。但从另一方面说,壮丽矿坑所具有的特别之美,却也令人印象深刻。 蒙古扎赉诺尔露天矿 种种结症之下的矿坑很难像正常土地一样被利用。大大小小的废矿坑犹如青山秀水中的斑秃,城市肌体中的伤疤,让人不禁生出一声叹息。 其实,这种“大地病症”并非只在中国出现。世界各地都存在着大批的矿业城市。在19和20世纪的工业时代,它们占据着很高的经济地位,资源也大量消耗。欧美等国家的工业发展早于中国,类似的困境早已经历。如何抚平这些疤痕和病灶,人们做过多种多样的尝试。 在景观设计中,破损的地貌、倒塌的房屋、污染的土壤会作为景观重塑的平台,成为人类历史片段的见证。在当前“尊重自然、统筹兼顾、科学重建”思想的指导下,对待废弃地以平台基础的形式进行利用是最为直接和可行的。 艰难的重生 其实,如果大家仔细留意就会发现一批“另类”的国家公园。它们没有国家地质公园的奇绝山河华彩大地,也不同于各类国家自然保护区的动植物丰富多彩。它们有一个另类的共同名字:“国家矿山公园”——从矿山的废墟中重焕新生。 我国国家矿山公园的申报与建设工作2004年才启动。相比起来,一些国家早在19世纪便开始了大量的实践,并推出专门法律;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,欧美已经出现大规模成熟的矿业遗址公园,跻身世界遗产名录;近十年来更是不断推陈出新。 中国是一个矿业大国,随着城市的发展,那些大大小小的废弃矿坑是成为长久的“疤痕”,还是焕然新生的景观? 废弃矿区的身份转换有多个方向,从湿地公园、植物园,到展览馆、博物馆、赛车场、高尔夫球场、文化创意园区、遗址旅游地……都可能是其新身份。不过,要与周边环境以及城市生活、经济协调共振,才能真正启动重生的引擎。 典型矿山重建类型 除了农林渔业的农业生产改造,现在更多的是改造为公园。改造方式大致可以归为三种: 生态恢复:在保持原有地形地貌的同时,尽量恢复植被,利用矿区的特殊地形,打造出一些自然景观。如铜锣山国家矿山遗址公园、辰山矿坑花园、黄石国家矿山公园。 商业改造:挖掘矿区地质的独特性,最大的转化其商业价值,做成公园景区、游乐场、甚至酒店等产品。如上海佘山深坑酒店、英国伊甸园。 文化转型:向工业文化产品转型成为一些矿区的转型方向。如德国杜伊斯堡公园、德国科特布斯露天矿坑。 国内外矿坑修复经典案例 国内外也已有不少修复和再利用的案例: 这些项目都给后来者带来了很多启发,但随着迈入新世纪,娱乐业态的丰富和技术的先进,也带来了更新的项目。 01 英国“伊甸园” 植物园建园前 在英国的康沃尔郡,有这样一个叫做伊甸园的项目,它是在废弃的矿山上兴建的全球最大的生态温室。这个废墟上重生的奇迹,不仅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,还是一个开展生态教育的天然课堂。 在“千禧基金”的支持下,设计师独辟蹊径,使用了新材 |